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在Sigrid 的鏡頭下,每個女孩都不會只是一張臉孔而已 - 《戀愛魔鏡:怦然心動的美少女寫真養成術》 推薦文



我是這樣認為的,攝影,既是一種記錄真實景象的方式,也是一種透過相機與技巧去創作的過程,而好的攝影作品,則也許是攝影師讓這兩種屬性達到他所期望的完美平衡下的結果(當然有時還需要一些些天時地利)。在看Sigrid 的攝影作品時,我常常覺得彷彿可以清楚的從作品中看到她的巧思與精心安排,呈現在她的一張張作品中。

在一次邀請Sigrid 來談她的人像攝影創作的講座中,Sigrid 有分享她拍攝人像的創作過程--除了因為女性攝影師所擁有的親和力可以讓被攝者在拍攝過程更加自然之外,也許他對於拍攝場景從腦中的畫面與細節和道具的安排,以及確實的掌握拍攝現場與被攝者中巧妙的化學作用的敏銳判斷力,也都讓被攝者可以放心的信任與融入整個拍攝的過程,也讓作品能夠呈現出被攝者個人特色與攝影師風格的巧妙平衡。這與很多攝影師只把被攝者當做是影像元素甚至是物件之一去擺佈的作法,有著很大的不同。在Sigrid 的鏡頭下,每個女孩都不會只是一張臉孔而已,而是藉由畫面,表現出她所獨有的生命力。

對攝影師而言,相機只是工具,思維與情感才是決定每一張照片的生命的主體。我想接下來翻開《戀愛魔鏡:怦然心動的美少女寫真養成術》這本攝影集的讀者,應該會在Sigrid 的作品裡體會到她獨特的風格與情感。

我很高興除了在Sigrid 的網誌與和工作上與她一起合作的「無名愛攝影」特別企劃之外,可以有機會透過《戀愛魔鏡:怦然心動的美少女寫真養成術》完整的看到Sigrid 的作品與創作方式。也很榮幸有機會推薦這本攝影集,相信您會喜歡。


戀愛魔鏡:怦然心動的美少女寫真養成術


資料來源:bestguy 通信
原文發表於:2012年6月27日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讀書筆記] 松浦彌太郎《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佳句摘錄



我很喜歡日本的作家、編輯人暨書店經營者松浦彌太郎寫他自己對於生活、工作、待人處世、玩物的一系列書,其中這一本《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更是我讀了之後多有會心的一本。

有一次星期天早上起床,懶得起身做其他事,隨手抓了這本書重讀,一邊用iPad 手寫摘錄我自己覺得比較有感覺的句子與段落,不知不覺一個早上就摘引了大半本,還同時一邊一句一句的推到Twitter 與Facebook 上。(這是iPad 其中一項讓我覺得很讚的地方--隨地做筆記,而且輕鬆雲端化與數位化),但是後來就擱下了,沒有摘完。

今晚終於把剩下還沒摘錄完成的段落補完,想想也分享在部落格給有興趣的朋友吧。不過有兩點要說明一下:

  1. 松浦先生書中的篇章其實是用了很多例子與鋪陳把這些點解釋的很清楚,我的摘文純粹是以我自己覺得便於記憶與特別有感觸的的部份摘錄下來。因此如果您讀了覺得有點不明所以,應該是我的責任。
  2. 如果您讀了這些引文也覺得蠻不錯,建議您可以找原書來看看,畢竟讀摘要與讀全文所得到的體會是不同的。

以下就是我所摘錄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書中我比較喜歡的段落,和各位朋友分享

========================================

工作是指讓自己「有用」。工作不是個人的樂趣,而是自己與社會互動的結果。「努力在做自己喜歡作的事」光是如此不能算是工作,若沒有對他人產生幫助、讓人產生滿足或感動,再怎麼努力都只是自我陶醉的自我滿足。

----------------------------------------------------------


只要找到讓自己有助社會的方法,哪怕再怎麼微不足道,那就是工作。要思考的不是「我想作什麼」,而是「我要怎麼做才能對他人有所貢獻」,只要記住這點,工作態度就會有所不同。

----------------------------------------------------------


滿足、安心和自信,還有幾許的自尊。在從事工作上都是很重要的,但有時也會阻礙我們更進一步的成長。唯有暫時否定自己,告訴自己「只是一直這樣是不行的」,找出自己不足的部份,才能讓自己長保「新鮮」,得以成長。

----------------------------------------------------------


一旦讓自己歸零,進入全新的世界,就必須虛心向他人求教。向他人低頭時不須要自尊,自尊反而會成為絆腳石。進入不熟悉的領域,向別人請教自己缺乏的部份,心理絕對不會舒服,但可以學習到安逸時絕對學不到的事物,發現一個不同的自己。

----------------------------------------------------------


只要覺得「自己很厲害,這個做法就行了」的人,自此之後只會一路走下坡。因為在決定「這裡就是山頂」的瞬間,往後的人生就只有往下走了。

----------------------------------------------------------


這個世上能從事同樣工作的人很多,如果別人不選擇自已作為夥伴,自己就無法參與工作。要讓別人持續的選擇和我合作,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不斷用功,持續的磨練自己。

----------------------------------------------------------


「讓別人選擇自己」並不等於「以第一名為目標」,如果自己的角色是外野手,就要努力成為最好的外野手,而不需要用功成為和自己的角色無關但也許更受矚目的投手,那就違背了用功的本意。

----------------------------------------------------------


只要信守承諾,無論面對怎樣的人,再困難的工作都能迎刃而解。只要持續遵守約定,就會得到許多人的信賴。既然是約定,就不要用一句「應該沒關係吧?」輕易的加以破壞。

----------------------------------------------------------


覺得不想吃虧,只抱著「工作只要在規定時間裡把被要求的事做完」心態的人,反而會讓自己在日復一日的每天中漸漸被損耗 / 我想是因為這樣的工作方式既得不到尊重,自己也不會有成就感。

----------------------------------------------------------


「信守承諾」、「遵守時間約定」、「讓對方高興」是我工作的三個原則,缺一不可。只要持續用這個標準要求自己,就可以從事讓自己打從心裡覺得幸福的工作。

----------------------------------------------------------


無論我們屬於哪個組織,和誰在一起,到頭來所謂「自己」永遠都是一個人,生存單位終究是以「個」來計算。一個人,表示我們必須自己負起所有責任,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卻需要無比勇氣和覺悟。

----------------------------------------------------------


(以下這一章是我有待改進之處)當別人問「工作的基礎是什麼」時,我都不假思索回答「健康管理」面對再怎麼十萬火急的工作、再怎麼重要的企劃案,都應該把自己的身心狀況列為最優先考量。身體狀況一差,就連「理當作好」的工作也會作得七零八落。

----------------------------------------------------------


要渡過充實的假日,是需要品味的。沒有義務「一定要作OO」的假日,要做什麼100%都是自己決定。相反的如果自己不決定,那就一定什麼都作不了。享受假日的人,會自己決定主題,思考該如何滿足自己,並且用自己的方式加以實踐。

----------------------------------------------------------


雖說假日可以自己決定,但還是會受到時間和金錢的限制。工作亦然。學習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摸索出最好的道路,就可以培養工作品味。如果想都不願意想,任由自己虛度假日的光陰,那麼工作時也會抱持同樣的態度,如此一來工作的品味只會越來越鈍。

----------------------------------------------------------


無法決定自己「該做什麼事」的人,久了會變得只會依循主管和客戶等人已經決定好的事情,「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而人之所以能發揮超乎實力的力量大多是在自動自發的時候。在他人命令下完成的企劃案,不僅成效較差,工作也會越來越無趣,成了惡性循環。

----------------------------------------------------------


「規律的生活」除了與工作有關,更與生活的原理原則有所連結。擁有自己的規矩,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而這也是認同自己的工作方式、生活風格的必要條件。

----------------------------------------------------------


如果希望自己「可以比現在進步,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工作,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生活」,那就制定規則吧,試著依照自己所制定的規則生活,而不是根據其他人所制定的規則。

----------------------------------------------------------


雖然我也是「管理階層」,但我不想和會說「請告訴我該做什麼」這種話的人一起工作。無論是部屬或是委外單位人員我希望可以和能夠自己發現工作、創出工作,而且願意下功夫的人,還有能用自己的規則工作的人攜手合作,一起作些什麼。

----------------------------------------------------------


想要制定自己的規則、自己管理自己,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規律的渡過私人時間。可以把週末定義為「訓練自主性的日子」,即使是星期天,也要固定幾點起床,換上衣服,依照自己規劃的行程,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這種假日的訓練,將會創造出工作、生活等所有事物共通的,屬於你自己的節奏。

----------------------------------------------------------


我每十天會留至少半天給自己,不見任何人。這是我為了保持平衡必須進行的調整。因為持續毫無間斷和其他人相處,就會帶來各種價值觀、不同意見和大大小小的麻煩。久了就會看不清自己的位置,迷失方向。正因為留了一段時間給自己,才能夠好好的繼續和別人相處。

----------------------------------------------------------


如果可以為自己留一段時間,請留意一下在那個時候最先浮現在腦海的念頭是什麼。獨處且什麼都不做的時候最先浮現在腦海的事通常是自己心裡最大的問題。請利用獨處的時間好好的面對自己,徹底的想一想。

----------------------------------------------------------


思考需要能量,因此也許雖然留了一段時間給自己,但也可能沒有仔細思量的心力。那時就什麼都不要想,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就可以馬上找回自信。能夠這樣恢復生氣,重新投入工作,一定比勉強持續工作來得快樂得多。

----------------------------------------------------------


如果不好好玩、不成為一個心靈富裕的人,絕對作不好工作。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充實,才能激發出創意。越是能不斷發現全新的經驗與樂趣並加以品味,就越能常保工作新鮮。若能不受限於框架擴展各方面的經驗,就可以培養工作時必須要有的適應力。

----------------------------------------------------------


在組織裡進行大規模工作時,不可能什麼都只靠自己。一來自己會因負擔不了而崩潰,再者工作品質也會下滑。捨棄「我來就好」的想法,轉而委託其他人幫忙,並告訴那個人「你是這項工作的主角」。哪怕對方只是個打工的年輕人,我們也只需要站在協助的立場,將工作成果交給主角。

----------------------------------------------------------


和其他人一起工作的時候,不能期待對方和自己一樣。「既然我作只要這些時間,對方應該也可以吧?」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了解到每個人都不一樣之後,就把「等待」當做是自己的課題吧。

----------------------------------------------------------


正視自己和其他人的差異,因為那差異不全是正面的,例如會有「我的工作速度比別人快」這種好的部分,但也會有「我很急性子,會讓別人很焦慮」這種壞的部分。一長一短,以客觀角度來看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工作上非常重要。

----------------------------------------------------------


就算覺得自己有很多優點,還是要經常否定自己、打擊自己,這是一種發現全新的自己的嘗試,會讓我們有進一步成長。「永遠嶄新」的人,是就算年齡增長也保有赤子之心。不會忘記初衷,總是不斷挑戰,無法因昨日成就而滿足的人。

----------------------------------------------------------


「工作時,請用心電感應來偵測身邊的人需要什麼協助」擁有心電感應能力的人除了「觀察力X經驗值」,還會加上想像力,來因應對方的需求。了解「這個人現在需要什麼」的心電感應力,是每個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行業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


想像力的訓練方法是養成設身處地思考的習慣。再怎麼微不足道的事,把話說出口前都要停一停,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下:這句話會傷害到對方嗎?對方會覺得很震驚嗎?會不會激怒對方?

----------------------------------------------------------


在進行所有工作之前,先想像一下「如果事情很順利,對結果可以有多好的期待?」「最壞的結果會是什麼?」如此不但能鍛鍊想像力,還可以提升適應變化的能力。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能不動如山,冷靜處理。

----------------------------------------------------------


在工作上,如果自以為「自己已經會了」,總是反覆使用相同的方法,這樣不會有樂趣。我們要經常改變、適應變化並創造全新的自己。請記得,生活絕對沒有「就這樣,自己已經完成了」了的終點。

----------------------------------------------------------


當我們鬆懈下來,覺得「自己的作法很完美,絕對沒問題」,這不僅表示我們已經不再成長,甚至會陷入不進則退的處境。要讓自己成長,就不能自信滿滿,我甚至覺得「稍微對自己沒有自信」的感覺剛剛好。

----------------------------------------------------------


「這個想法好嗎?」問自己好幾次這個問題,反覆思量,找出問題再仔細想。但也不能因為這樣工作就如履薄冰,只要決定「用這個方法進行」,就要充滿信心的行動。

----------------------------------------------------------


「這是什麼?」「竟然有這種東西?」只要有好奇心,就會對這個世界上所有事情產生疑問,並在思考的過程中產生「想知道」「想接觸」「想學習」的心情。在思考時所做的假設也會成為新點子,如果加上實際見聞,更進一步的思考,創意就會無限擴大。

----------------------------------------------------------


扼殺好奇心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如果抱著「現在很忙,不必特別去想那種事」這種消極的態度,好奇心很快就會乾枯。失去了好奇心,我們就無法學習,創意也會有所侷限。只要明白這一點,就會知道「很忙、很麻煩」這些老掉牙的藉口有多可怕。

----------------------------------------------------------


比起一帆風順來說,危機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事。任何人在遇到問題時自然就會開始思考,開始下功夫。親身思考、學習並付諸行動後產生的「功夫」就像第一手資訊,它的價值將遠遠超過那些依樣畫葫蘆後學到的事物。

----------------------------------------------------------


「一邊做OO,一邊做XX」實在是一種很愚蠢的做事方法。任何事都無法一石二鳥,「一邊做OO,一邊做XX」感覺好像充分的利用了時間,但是只不過是一種錯覺,是一種敷衍的樂趣。在這種追求效率的粗糙過程中,我們無法獲得真正重要且本質性的事物。

----------------------------------------------------------


如何在時間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既能不被時間追著跑,還能完成讓自己滿意的工作成果呢?答案只有一個-- 超越在時間之前,提前開始/做完。因為基本上所有工作都一定會發生無法預期的事,也許突然身體稍微不適或者因為其他工作變得很忙,因此工作進度一定要留有空間。

----------------------------------------------------------


工作的樂趣在於「覺得麻煩」之處。如果認為「工作的樂趣=結果」,便得一味追求好的結果,但這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抱有享受過程的態度,不管最後成功與否,都能在過程中有所發現與學習。

----------------------------------------------------------


當然,結果還是很重要,但基本在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過程。重複這些過程,我們才會成長。如果老是追求速度和便利性,還有那些小小快速的成果,十年後驀然回首,會發現我們擁有的太少。因為為了想迅速交出成果而避開麻煩的事,就只會挑對自己來說極為簡單絕對不會失敗的工作。

----------------------------------------------------------


工作原本就有「安全」和「挑戰」二種,「挑戰」需要有自高處一躍而下的勇氣,也就是成功丶失敗機率各半,甚至失敗的可能性還高一些。但挑戰和賭注不同「從自己本身具備的實力丶欲達成目標的高度評估,成功率大約有五成」,像這樣掌握情勢之後再下定決心往下跳,才是所謂的「挑戰」。而「雖然不是很清楚情況,但就靠運氣試試看吧」這樣則只能用「賭注」來形容。而靠「賭注」決定行動,失敗之後也只會用「運氣不好」「這不是我的錯」等藉口來逃避責任。

----------------------------------------------------------


讓生涯更加美好的「護身符」--除了大原則「正直」與「親切」之外,還有七件事--
  1. 不矯飾--不懂裝懂就沒辦法學到東西,虛心向人求教,則大多不會被拒絕。不矯飾才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2. 以模仿來學習--把自己視為一張全白的畫布,徹底模仿對方的優點,最後這種模仿就會變成自己的學問
  3. 不說謊--自己不要說謊,但是未必要大肆揭穿他人的小謊言(我想這應該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意思)
  4. 遵守約定--信賴並非一蹴可幾,必須靠長時間的累積,比如說遵守時限,言出必行等,都是累積遵守約定的表現
  5. 獨立自主--不要過度仰賴依靠其他人,遇到任何事,都先自己想一想,反覆思考,捫心自問,試圖尋找答案
  6. 不貪心--什麼都照單全收,只會失去重點。一旦貪心,就無法讓人了解自己真正想說的話,真正想傳達的理念
  7. 用心--工作若是用心,品質也會隨之提昇

事情通常無法如預期般順利,每當狀況與設想不同時,採取的方法、策略、方針就會隨之改變。久了就會變得隨波逐流,這在工作上尤其常見。理念,總是這樣靜靜的被逐漸侵蝕。但是盡管短期的結果再好,只要企劃本身偏離理念,妥協最後還是會以失敗以終。

----------------------------------------------------------


絕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是在因緣際會之下開始現在的工作,並且在做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慢慢的喜歡上它。不要拒絕任何變化--像是突如其來的職務調動或者進入並非自己嚮往的行業,就能擴大自己的可能性。每一條路,再沒有實際走過之前,都不會知道那是否適合我們、如我們所願,或者是不是我們擅長或喜愛的。

----------------------------------------------------------


「缺乏勇氣的人無法完成夢想」老是等著他人為我們做些什麼,是不可能完成夢想的。人們之所以無法鼓起勇氣,是因為擔心只有自己和別人的方向不同很丟臉,會被嘲笑或被討厭。坦然面對這些情況,為了「做自己」而不在意其他人的眼光,也是一種勇氣。

資料來源:bestguy 通信
原文發表於:2012年6月25日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不必靠名人,影響力就從你自己開始--《社群效應—小圈圈如何改變世界》推薦文



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有機會到學校或團體去分享有關「社群經營」或「社群行銷」相關的主題,隨著一次一次的分享,也發現雖然社群工具像是部落格、Facebook Plurk 雖然或多或少都是網友們每天上網會使用的服務,也對於網路上的社群互動有蠻多經驗,但是在討論到「社群經營」這項主題時,也常讓我有一種大家正面對著一頭碩大無匹的大象,手中所觸摸到的,都只是社群現象全貌的一部分的感慨因為每個人所感受與經驗到的,也許都與他自己看待社群的方式以及〝周遭〞的社交圈會有很大關連。因此雖然會有部分共通的經驗與觀察,但是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要歸納出一些原則或模式,沒有想像中容易。

所以,有人會覺得只有靠「意見領袖」登高一呼才有影響力

所以,很多人會在意所謂的人氣與粉絲的數字,卻忘了社群互動的精神

所以,有人會疑惑到底自己是不是可以能夠經營出具有影響力的社群互動

在《社群效應小圈圈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中,作者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社群效應」的種種現象,除了解釋到底在社群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模式是如何建立與發展、不同的關係模式間的關聯性、社群中的影響力是如何發生與產生作用、要嘗試透過社群發揮影響要注意哪些事,在閱讀本書時,一面與我這幾年實際從事社群經營的經驗來對照印證,深深覺得有許多相符之處,也解開了許多我常思而不得其解的疑惑。

相信會翻開這本書的朋友,應該都是希望了解「社群經營」的原則與方法。因為固然已經有相當多宣傳社群行銷的效果或者社群平台的使用教學等專書,但是如同武學中分成所謂的「內力」與「招式」,在運用社群工具去經營(例如開了粉絲團)希望得到好的推廣效果之前,如果對於社群的行程與運作形式,以及資訊與內容如何在社群內散佈與流動一知半解,相信一定會花更多嘗試的成本,甚至會有效果不如預期的感慨。而如果可以參考《社群效應小圈圈如何改變世界》,就會如同帶著內力的招式一般,發揮出該有的力量。

讀完這本書,你會了解社群影響力並不是集中在少數所謂的「意見領袖」手中,每一個人都能夠在社群裡產生影響。因此會讓你

在了解到社群經營是個「行遠自邇」的過程後,能夠及早開始

在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社群內產生影響後,可以積極的經營

在明白社群經營在於「以人為本」的思維後,可以徹底改變既有組織的思考與運作方式

相信您也可以在《社群效應小圈圈如何改變世界》這本好書中獲得很多啟發與思考的刺激,誠意推薦。

   作者:Paul Adams
   譯者:林義傑
   出版社:碁峰
   出版日期: 2012年05月30日

資料來源:bestguy 通信
原文發表於:2012年6月1日

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夜‧讀小說《原罪》】
人所犯最可悲的罪,就是只願意相信你想要相信的; 因為很多時候面對真相,你會不知道要怎麼活下去…

所有學法的人,都應該思考一個法哲學問題:「什麼是正義?」

按理說,不能發現真實,就不能實現正義。但誰又能判斷,什麼才是真實?如果連真實與否都不能確定,實現的正義,又怎麼能認為是真正的正義?

在本書中,作者史考特.杜羅設制出這套別出心裁的翻案手段,讓死者的哥哥得以重起爐灶,再一次追查、檢視妹妹的死因。但最終挖掘出來的真相,是不是每個人都感滿意、都願接受、都能面對?真相如果醜陋不堪,如果只會傷害更多的人,那些堅持徹查到底的人,最後會不會悔不當初?

延伸閱讀《原罪》
電腦 / 平板->http://goo.gl/N3GDqZ
智慧型手機->http://goo.gl/m195Nt

-遠傳e書城-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不斷修正,直到成功 -- 《精實創業 -- 用小實驗玩出大事業》推薦文





有一次聽到一個故事:中國的網路創業家,如果要開發一個使用者只要上傳文件或名片的照片檔,就可以轉化成數位文字格式下載的網路服務,他只需要先開發好讓使用者可以上傳照片的功能,然後再找便宜的人力來照著照片裡的文字打字存檔就好,等真的有市場時再來寫程式還不遲。雖然乍聽之下是在說中國的人力成本實在太便宜,但是對照回本書作者所提倡的「精實創業」觀念,也可以說這是新創企業正在進行一個「開發-評估-學習」的過程,嘗試推出一個「最小可行產品」從市場的反應確定創業概念是否符合市場需求,以及從顧客端的回饋中找到下一階段開發的方向。


精實創業》的作者艾瑞克萊斯 (Eric Ries)  本身是一位成功的科技創業家,在他創業的過程中也經歷過失敗的死蔭幽谷,而在摸索成功的過程中,他歸納出「精實創業」的理論並且透過部落格與演講與其他創業者分享,當然,也從許多實際的案例回饋中讓他對於「精實創業」的理論能夠發展與補充得更完整。


既有對於創業的觀念,通常不免分為「一定要做出完整的商業計劃書才能開始,並且要照著計畫一步一步的實行,才算是走在軌道上」或者「做計畫沒有用,先做了再說」兩種極端,但作者想要傳達給創業者的觀念是:市場經常不會符合創業者的假設與預期,但是做了再說如果沒有好的管理也只會得到一團混亂。而「精實創業」的方法則是先儘快以最簡單的產品去接觸顧客,從顧客的反應中不斷的調整產品與觀察反應,甚至去思考是否要推翻既有的規劃進行「軸轉 Pivot」,直到調整成真正符合顧客需要的產品,再持續打造出能夠帶動成長的「成長引擎」。


如同亨利福特所說「如果我問顧客要什麼,可能得到的答案會是「一匹跑得更快的馬」與賈伯斯認為「人們通常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除非你秀給他看」,「精實創業」正是克服既有「去問消費者他要什麼」抑或「我們可以預測消費者的需要」等迷思的創業觀念。當然,沒有實際製造程序的網路或科技產業似乎比較能以快速推出與不斷修正「最小可行產品」的方式來實行「精實創業」,但製造商也並非完全無法運用這套觀念。因為重要的並不在於是否可以把這套觀念整套予以實行,而是去吸納這種「在目標清楚的情況下不斷的透過執行與得到的反饋修正執行」的精神,就像計畫要開車去某地,可以走的路有很多,路上的路況也必須實際走了才知道,隨著路況去調整路線或者速度,最終到達目的地,這就很像是「精實創業」的精神。而對於正要開始創業之路的創業者,將可以從書中所區分的創業不同階段,以及「軸轉 Pivot」的觀念、評估成長動力何在的「成長引擎」檢驗方式、不受表面現象所惑,徹底解決問題的「五次為什麼」方法得到相當多的指引。




精實創業」一詞雖然看似針對新創事業,但是整體概念並不侷限於創業,包含既有組織內的產品與服務之創新行為也適用這套理論。我個人的經驗也經常看到,通常企業在看到一個市場需求或者組織內有了好的創新點子之後,會花相當長的時間去做企劃與評估,經過重重的內部溝通與簽准之後成為計畫,再花了許多時間依照計畫力求完美的做出產品推到市場,並期望市場反應如同計畫般,而當反應不如預期時,也許就歸咎於推廣不足而設法投注行銷資源宣傳,最後若還是沒有好的銷售,就黯然結束退出市場。在這樣的過程中,除了因為失敗所導致的組織資源浪費之外,久而久之也會扼殺了組織的創新意願與能力,甚至讓人才因為無法發揮而流失。


如果用一句話來比喻「精實創業」的核心思想,也許會是「精實創業沒有失敗的狀態,只有『還沒成功』」,覺得言過其實?建議親自讀一讀這本書,相信對有心創業或有志於創新的人來說,會有相當多的收穫。


 

精實創業:用小實驗玩出大事業



    作        者:艾瑞克.萊斯

    譯        者:廖宜怡

    出  版  社:行人

    出版日期: 2012年06月08日


資料來源:bestguy 通信
原文發表於:2012年6月7日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名作家壽星日】
4月23日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5月3日),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早期古典和義大利風格的喜劇,包含了緊湊的情節和精確的喜劇順序,在1590時代中期後轉向他成功的浪漫喜劇風格。如《仲夏夜之夢》是浪漫、仙女魔力、不過分誇張滑稽的綜合。至於莎士比亞是如何誕生的?至今仍然是神秘難解的謎團。 

他只有中學學歷,對人性的洞察卻好像飽經世故的學者;他出身在英國偏遠的鄉村,卻在首善之區的倫敦成就一生事業;他的父母識字不多,但最後他卻成為西方文學五百年來最偉大的天才...↓↓↓↓↓↓↓

延伸閱讀《推理莎士比亞:解開五百年來天才的創作祕密》
電腦 / 平板->http://goo.gl/gZhSdP
智慧型手機->http://goo.gl/dVlqOZ
--遠傳e書城--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夜‧讀小說《一秒之後》】末日類小說就看這一本!

電磁脈衝破壞了所有電子儀器,文明世界瞬間崩毀……《一秒之後》是福岑在二○○九年出版的末日寓言小說,一上市就轟動全美,不只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盤踞六周之久,更獲亞馬遜破千讀者滿分好評。美國國會也因書中電磁脈衝所造成的災難,鄭重向全美公民推薦這本書。

儘管這本書是一部小說,但它也是一部現實,也是一段駭人聽聞的、可能會成為現實的「未來歷史」...

延伸閱讀《一秒之後》
電腦 / 平板->http://goo.gl/9g8Z7o
智慧型手機->http://goo.gl/KyMUAK

-遠傳e書城-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你的熱情與知識越來越有價值–《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在內容被淹沒的網路世界,策展才是王道》書介



首先必須說,這本書的中文書名《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在內容被淹沒的網路世界,策展才是王道》有點言過其實了。

當然,「搜尋」越來越不再是我們找到資訊的唯一管道,資訊的爆炸,Spammer的擾亂,都讓搜尋對於使用者的效益因而減損。但無可諱言的,目前搜尋仍然是引導我們到達某個網頁的重要途徑。

然而本書作者史蒂芬羅森鮑姆想藉由本書表達的是—人工智慧再怎麼進步,也許仍然還是略遜「工人智慧」一籌—當然,指的是經過人所具有的經驗、聯想力、品味,為資訊與內容賦予價值。

作者用的是「Curation」這個詞,要準確的翻譯出作者的意義有點難,中文版用的是「策展」,算是可以表達出作者用意的翻法。也許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所謂的「策展」為「內容」帶來的效益是什麼。大約在十年前,一位朋友到東京旅行,回來送了我一個上面有著「蒙娜麗莎的微笑」圖案的手機吊飾。我好奇問他去東京為什麼會買這個送我?他說他去看了一個有意思的展覽,展覽的主題就是「蒙娜麗莎的微笑」。有趣的是展覽中除了沒有達文西的原畫之外,其間所有來自於不同博物館的展品都跟「蒙娜麗莎的微笑」扯的上關係,不論是改作、漫畫化、立體造型…,其中甚至有一幅畫畫得是一個爸爸在客廳打頑皮的小孩,你可能會問〝這跟蒙娜麗莎有什麼關係?〞,有的,因為畫中客廳的牆上就掛著一幅「蒙娜麗莎的微笑」。而照例的這個展覽除了要收門票之外,也有周邊商品販售,所以我的朋友就買了個手機吊飾當伴手送我。

在上面的例子裡,展覽中單一的展品在單獨展出時,可能都只會被視作為「蒙娜麗莎的微笑」的仿製品或向其致敬的作品而不被特別注意,但是當有一個熱愛「蒙娜麗莎的微笑」且持續有留意相關藝術作品的策展人把這些作品齊聚一堂時,就產生了加乘的吸引力,甚至可以成為一個有趣的展覽(以及帶來門票收入與周邊商品販售的商機)。

是的,除了博物館裡的藝術品之外,在網路中各式各樣的內容同樣的也可以透過「策展」的動作,產生不同的價值,甚至非此不可,因為需求者不再滿足於片段零碎且散亂的資訊與內容。這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觀念。

在《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在內容被淹沒的網路世界,策展才是王道》書中P.20:「策展是關於人們賦予任何蒐集、組織而得的事物「定性判斷」,從而增加這些事物的價值。…策展是商業、編輯和社群領域的核心轉變,需要極其優質的人力(策展人)介入,策展關乎〝選擇〞、〝組織〞、〝呈現〞與〝發展〞(evolution)」

「(在未來)個人可以透過挹注個人熱情與擁有利基的專業知識進而增添價值的方式,重新刺激自己的熱情與知識並發表之。「策展」是在你和這個被每天繞著我們打轉的大量內容壓垮的世界之間,設立一道〝人類過濾機制〞,以清晰取代無用訊息」

P.33:「內容策展人他們的工作不是創作更多內容,而是讓其他人創造的內容有意義,即為〝找出最佳與最相關的內容,然後以最適方式呈現之〞」

意思是,不只是內容產生者能夠產出價值,即便你只是一個內容消費者,只要你可以因為你個人的知識、經驗、品味、聯想力,把你所吸收的內容經過你的揀選、呈現、重組而賦予更多意義,你也創造出了新的價值。因此我覺得《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在內容被淹沒的網路世界,策展才是王道》可以說是接續《長尾理論》之後探討因為網際網路所釋放出的內容創作力如何發揮更大效益的另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讀到這裡也許你會問「好吧,這意思我懂,但是要透過什麼方式進行呢?」

想像一下—
  • 如果在第一屆「星光大道」一開始,你就因為看到楊宗緯的歌唱潛力而幫他成立了第一個粉絲部落格?
  • 如果你是蘋果的忠實使用者與粉絲,因此每天透過Twitter或者Facebook粉絲團把你所看到與蘋果相關的新聞、文章、秘技轉推轉貼,因而吸引了很多人關注你?

是的,部落格與社群平台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策展工具,你只要把你所熱愛與關注的內容透過這些管道整理與分享出來,你就是一位「內容策展人」,將來需要這些內容的人,都會因而找上你,關注你,跟隨你。

資料來源:bestguy 通信

原文發表於2012年1月29日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走進底片攝影的美麗境界--《攝底片 重度迷戀》書介



對我來說,用底片拍攝算是收藏老相機這個嗜好的延伸老相機如果不裝底片拍個幾捲,那跟擺飾品沒什麼兩樣。唯有實際的拍攝,才會知道拍攝時的手感、成像得解析度與色調。但是坦白說,也因為光是把玩相機就已經夠多東西要知道要學了,因此對於底片的部分我的研究就相對的沒有花太多時間與精力,初學時多半就是找便宜的底片當做練習,之後試到一支喜歡的底片就持續使用(順帶一提,我是Agfa Vista 100的愛好者)。

今天要介紹的《攝底片  重度迷戀》則是以底片拍攝為主題的一本攝影書。作者Jennifer是台灣Lomo 圈裡有名的達人,但這次她的書不僅限以Lomo相機為主題,而是以入門者為對象介紹「底片拍攝」,包括她的底片拍攝作品、各種底片與相機的介紹、沖片(沒錯!Jennifer有實際去學沖片、也分享了她的沖片心得),以及只有底片拍攝者可以玩的一種交流方式交換重曝(拍完後不立即去沖片,而是用抽片器沖出片頭之後,給其他的攝影者用這捲底片再去拍攝,就會得到兩人合作的重曝影像了)等,可以說是有心想嘗試用底片拍攝的朋友可以參考的指引。

有些攝影師的作品裡你可以看到的是一種只能以「天賦 Talent」來形容的靈光乍現,而Jennifer的照片就讓我有這樣的感覺,我想就請大家實際去看看書裡的照片吧,因為很難用言語來形容。

到底底片拍攝吸引人之處何在?為什麼讓許多攝影玩家願意花上更多的金錢與時間去等待而樂此不疲?除了更細膩的階調與獨有的色澤之外,我想也許借勢那種帶著不確定性的驚喜,以及當發現自己已經可以掌握種種變數而能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的那種成就感吧。而「不確定」與「可預期」這兩個矛盾的元素間種種平衡,正是底片拍攝的醍醐味所在。

只要幾百塊錢就可以在拍賣上買到一部傻瓜底片相機,甚至你家的衣櫃裡也許就有一部爸爸或爺爺珍藏的相機,試著裝上一捲底片拍拍看,等照片洗出來回想一下當時的場景,也許你會發現一種一種〝期待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

資料來源:bestguy 通信

原文發表於2011年04月29日